第七百八十六章 不负伊人情深(1 / 2)

让懿安皇后欣慰的是,朱慈烺是个聪明的孩子。许多事,她不必绕着弯儿跟他解释,也不必刨根问底。有时候只是略一提醒,朱慈烺就瞬间明白了。

大染坊里一句话的好,一等人不用教,二等人用言教,三等人用棍棒。其实,人无完人,聪明人也有犯糊涂的时候。应该,一等人用眼教更为贴切。

一个眼神,一个点到为止的提醒,对方便会恍然大悟。朱慈烺是这个时代中,为数不多的反应过快的一类人。

历史上,功高震主的臣子没有几个好下场。可事无绝对,有的则是得以善终。

而朱慈烺太子的身份又极其尴尬,你不能不强又不能太强。偏偏,朱慈烺就是属于太强的哪一类。

这是好事,太子比皇帝厉害确实是好事。可朱慈烺已经不是一般的厉害了,且不骑兵满万不可敌的满清,愣是被朱慈烺逼在关外动弹不得。黄台吉数次南下,皆以失败而告终。

更不必,如星火燎原之势的李自成。多少大明名将,皆折在其手。可是结果呢,李自成被朱慈烺打的满地找牙。尽管强盛之时的李自成坐拥百万雄师,依旧被朱慈烺追着打。

还有一个张献忠,十二团营兵不血刃的兵进四川。自此天下皆为大明所辖,山西流寇不攻自溃,孙传庭坐镇陕西。总兵李守鑅在山东风生水起,辽东将士将关宁防线守得固若金汤。

这一切的一切,都是朱慈烺的功劳。对内,他抓了八大皇商,整治了魏藻德等几个狗官。还有整顿京师三大营,改进了火器。

此外,引进了高产的逆天作物,一举解决了京畿周边灾民粮食问题。随着新型农作物的普及,大明各地的灾情逐年的减缓。冰河时期的威力,也得到了极大的遏制。

还有,征收京城商税,使得枯竭的国库收入得到了一定的缓解。朱慈烺所做的这一切,都在为大明续命。

这样的一个太子,足以比肩太祖成祖皇帝的。以目前朱慈烺的声望,实在是已经远远的盖过了崇祯皇帝。

稍有不慎,很有可能引来大祸。轻则父子反目,重则危及社稷江山。毕竟崇祯皇帝正当年,他的皇帝之路还很漫长。身边有朱慈烺这样能干的儿子,不得不,对崇祯的皇权是一种巨大的威胁。

要命的是,这种事不会短时间爆发。毕竟崇祯是疼爱儿子的,可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种矛盾一旦显现,那将是致命的。不再是朱慈烺献上一幅二十四孝图就能解决的,很可能他的太子之位都保不住。

满朝文武乃至于天下士子皆以太子为马首是瞻,他们有意或无意的,将朱慈烺推上了风口浪尖。满朝文武只知太子而不知皇帝,这种情况是可怕的。

懿安皇后张嫣在宫中什么样的事没见过,未雨绸缪,她是非常担心的。不过,懿安皇后的态度也很明朗。必要之时,她支持朱慈烺起兵夺权。

不得不懿安皇后张嫣对朱慈烺确实很好,她从一开始就对朱慈烺寄予厚望。崇祯皇帝急功近利的性格缺陷,注定无法中兴大明。

反而是朱慈烺不骄不躁的性格,更适合做大明的掌舵人。懿安皇后着力培养朱慈烺,就是指望他能够中兴大明王朝。

大明不该亡,也不能亡。大明亡了,朱家的子孙覆巢之下无完卵。大明的百姓,将惨遭横祸。

“慈烺。你接下来准备怎么做?”懿安皇后问道。

朱慈烺想了想:“韬光养晦,藏巧示拙。”

懿安皇后微微一笑:“孺子可教也。”

朱慈烺回之一笑:“皇伯母,您可真厉害。”

懿安皇后苦笑一声:“厉害,那是你不知道皇伯母曾经经历过什么。当年,先帝爷尚在之时,魏逆将整个后宫掀的腥风血雨。那样的日子,才真是让人后怕呀。”

朱慈烺若有所思:“皇伯母,儿臣别无他求,愿学孝宗皇帝,